申论自学方法总结

申论真的没必要看太多网课,看太多反而会害了你。申论跟行测不一样,看课学方法都是次要的,对材料的语感才是最重要的,要把时间花在这上面,而不是去看课。

怎么自学申论呢?

不多说,就三个点。

第一、要学会使用生动规范词。

培养生论语感最快的方法呢,就是去记生动规范词,总共生动考试呢,只有43页的规范词,大成都帮大家整理好了,想要的同学说一声,拿回去直接背下来,你的申论就可以轻松上70分。

第二、要学会刷套题,而不是按题型刷。

我推荐做套题,不是按题型做题,是因为生动。一套题都是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写的,一套题做下来,你的大作文会非常的清晰明了,写起来不至于跑题,如果你按题型做的话,那么就会出现后期你掐时间做套题的时候会重复做题的现象,那你掐时间就没有意义。

第三、申论想要真正的开窍,就要去做到多对比。

真题是最好的老师,做完一道题或者一套题之后,要挨个对比多家机构的答案,如果这些机构都不能说服你的话,你要去搜一些讲解视频来看,看完各家的答案以后,如果你的时间充足,要把每道题按照你完善以后的思路写一遍,做完第二遍再去看自己第一遍做的。

公务员考试中《申论》的学习是考生最为头疼的问题,有人出现学习过程中的倒退,故有玄学之称。其根本原因是考生在学习时掉入了当前《申论》培训市场中的“抄材料、背金词金句和粗制滥造的答案”三大陷阱之中。下面将从学习《申论》面临的陷阱、掉入陷阱的原因、绕开陷阱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公考资料

一、学习《申论》面临的陷阱

在《申论》培训市场中普遍存在且具有代表性与诱惑力的陷阱有“抄”材料、背金词金句和一些粗制滥造的答案。

(一)“抄”材料

主观武断地称《申论》为客观题,从概括、分析、对策直至大作文均有标准答案在给定资料之中,只要会“抄”就能得到高分。

(二)“背”金词金句

在各党媒党报中去摘取所谓“金词金句”,要考生大量背诵,囫囵呑枣地在作答时运用。

(三)粗制滥造的答案

某公、某笔、某图每年都以纸质或电子书(APP)等形式发布一些答案,这些答案涵盖面广泛,包括近年来国考、省考等各类答案,含面试题在内数以万计,将这些答案奉为标准的考生不在少数,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担忧。

无论是“抄”材料也好,“背”金词金句或是购买似是而非的各类答案也罢,都是在迎合考生们投机取巧寻求立杆见影效果的心理。2018年多省联考《申论》题(新疆卷)材料3中“利益架构起来的知识岛屿往往会误导⼈们求知的航向。”一语道破天机!

即便是如此,广大涉事未深的考生难免为之所动,甚至高价进入其培训班,耗费钱财的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

二、掉入陷阱的原因

上述情形为什么会有市场,广大考生为何会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拨,究其原因而言大致有以下二点:

(一)语文基础的薄弱

在北京市2020年公考《申论》注意事项第1条赫然写着“申论考试是对报考者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这通常是对县区以下岗位的要求,地市以上岗位还有“提出问题的能力”,行政执法类岗位有“依法办事以及服务公众能力”等等。

无论增减,阅读理解与文字表达两项能力是最根本的能力,这当然是语文水平的两大板块,也是《申论》作答的基本功。仅就这两项基本功而言,考生们确实千差万别。这种差别不可忽视!

例如河南某警察学校其层级为大专,招生时高考分值普遍偏低,但采用省考试卷考试,只不过单独排名,专属该校大比例名额录用。仅去年,其《行测》、《申论》总成绩排名第一者仅128分,在很多省考岗位面试都不能进入。仅此一例充分说明了不同层次的考生之间必然差距明显,也说明了语文水平是考公的基础。

(二)行政思维的匮乏

在上述的考察内容中,“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依法办事以及服务公众能力”等等均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基本能力,只不过是因为层级和岗位的不同,对其要求各有侧重而已。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行政工作而产生行政思维,这是最根本的途径与来源。不过,我们广大考生正在为进入公务员队伍而奋斗,哪来的行政工作经历?这一重要的行政思维锤炼途径自然缺乏。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不足,考生在做《申论》题时就开始犯迷糊,首先是作答要求所提问题有的弯弯绕绕,叫人摸不着北;有的云山雾罩,用意若隐若现令人费解。接下来看给定资料,总让人感觉东拉西扯,半天理不出个头绪。这时给考生的感觉是拳头打在棉花上,使不上劲,笔头咬破也写不出一个点。

因此,考生们自然而然向书籍、网络、机构寻求解决方案。出于商业的需求、谋利的本性,这些撰稿人、教学者也在研究考生的心态,以机构为主的系列套路便应运而生。

三、绕开陷阱的方法

正如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方向错误只能导致渐行渐远。为了摆脱困境,前提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辨别公考行业的种种乱象,才能拒绝诱惑并跨过陷阱,进而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执行。

(一)《申论》到底考什么?

其实《申论》就是考察考生充当公务员的素质与能力到底如何。首先,阅读理解与文字写作是基本功,进入机关门要看文件、领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与自身职责相关的文件精神,还要将工作中的事项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这两项能力必不可少。

其次,绝大多数公务员作为基层工作者,要贯彻上级意图并解决具体问题,故贯彻执行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可或缺。

其三,作为行政执法类的公务员当然要有依法办事能力与服务公众的能力。

最后,如果你报考的层次较高,一般在地市以上时,往往要求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还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层级高,更需要有从事政策研究与制定的悟性。

(二)识破诱惑与跨过陷阱

“抄”材料与“背”金词金句,在此,需进一步揭示其荒谬性及逐利本质,让各位考生擦亮眼睛及时止损。

1、“抄”材料与“背”金词金句不能提高考生水平,势必也不能提升答题质量。

既然称之为“抄”,其根本方式即为照搬,缺乏了总结,不能展现考生的能力。有的机构甚至大咖想当然地称改卷时间紧,只要有所谓关键词出现就按点计分,语法错误、逻辑混乱等均可忽略不计。这是掩耳盗玲之说,就答题要求而言,“条理清晰”赫然在目,“语言简洁”也常常出现,“词不达意、逻辑混乱”的作答对于评卷专家而言如强光晃眼,过目不忘,其后果可想而知。

临时抱佛脚“背”来的金词金句硬塞在文中,当属“东施效颦”令人生厌。任何词句有其适当的环境相映衬,正如红花与绿叶相配,但插在牛屎上会令人作呕一样!

2、为什么有人提倡“抄”与“背”

(1)满足考生寻求立杆见影效果的心态

广大考生上岸心切,“抄”材料与“背”金词金句最为明显的效果便是让考生觉得有话可说,拿到试卷之后可以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洋洋洒洒写出与作答要求相匹配的字数,感觉似乎有满满的成就感。殊不知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竭力降低成本和掩饰其能力的不足

《申论》地考察内容广泛,需要有较深的功底,因此,教授者必然需要更高的水准才能胜任此项任务。如果严格按照标准去配备申论老师其难度和成本可想而知,最为节省的方案便是用糊弄人的方法去教学,哪怕这种方法偏离方向也在所不惜!这就是资本的本来面目。

因此,很多考公失败的考生经过简短的培训摇身一变成了申论老师,以已昏昏使人昭昭。即使是有些阅历和经验的教师,为了获取生源也在信口雌黄。

3、对市面上相关《申论》答案的判断

市面上大量的《申论》书籍是对真题的解析,主要来自于几个大型知名的培训机构,如某笔、某公、某图。这些书籍(含电子书)确实为考生提供了真题,为其学习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其解题质量相当部分粗制滥造、令人担忧。主要原因如下:

(1)《申论》没有标准答案

首先是因国家考虑到稳定等诸多因素将其设定为机密不得外漏,标准无从说起;其次因申论题本身就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特别是大作文、大公文等发挥余地都很大,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其三是随着近十来年公考经验的积极,命题者把反培训作为一种命题方向,给定资料中往往没有可以直接使用的答案,需要考生自己归纳,此时,标准更是体现在考生的能力与智慧之中,体现在评卷人的慧眼之中。

(2)编写者没有压力

既然是国家机密不对外公布,谁对谁错也将无以评判,故编写者给出答案后无责任可担,自然无压力可言。

(3)编写者没有精力

仅以申论而言,国考、省考每年题目数以百计,加之各省出题风格不一,要研究出一套题目的答案尚属不易,数量众多的答案其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三)重整学习《申论》的思路

既然有如此深重的套路,广大考生的出路又在哪里?笔者试图从端正学习动机、加深试题理解、深化文字锤炼、打造行政思维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供大家参考。

1、端正学习动机

提到《申论》的学习动机,大家想到的自然是为了考公上岸,但出于国家选拨人才的角度,却是为了考察考生的能力,所以,培养能力应当成为《申论》的学习动机,否则就与命题人的目标背道而驰。

怎样提升能力,用我们耳熟能详的两种说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前者而言,一旦报考目标确定之后,针对其考题进行研究和学习是必要的,熟悉其出题方式、其考察的习惯等等非常重要。同时,在学习时又要时常跳出考试看考题到底对于提升考生能力方面有什么样的帮助,要做有心人,深入研究考题与时政、与行政管理、与社会知识以及行政工作的运行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

2、高度重视对试题的理解

《申论》的试题分为作答要求与给定资料两个部分,其中真题的《作答要求》体现了命题者考察方向,是唯一能体现出题人意图的载体,务必要认真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字千变万化,准确理解其含义需要一定的语言功底,否则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形。

例如“2020年北京市公考《申论》题(区级)”第二题:“结合给定资料,请谈谈对给定材料3中画线部分的理解。”据此,在相应位置找到的画线部分内容为:“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

此时,第一判断这是一道分析理解类题目,其标志性词语“理解”已经出现,但令人遗憾的是有的机构却给出了概括式的答题内容,毫无分析理解可言,以致考生已明显感到与第一个概括题的答案有诸多重复。

正确的做法需要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深入剖析。第一步先“缩句”为“标准化的作用”这是初中语文基本功,再找出关键词“作用”的定语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

因其较为冗长,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和“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第一个部分为大白话,不用解释,重点落在第二部分,此时,考生需要凭借语言文字基本功对该三性进行必要的解释。

汉语中的词语解释更多地用到同义词和近义词予以说明。这里,基础性即根本的、必要的、基本的等含义;引领性即带领、引导等意思;战略性即拥有宏观、长远、高度相结合的内涵。

有了这样一些认识之后,本题的答案组成大致为:

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标准化的基础性作用不可替代。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均与标准化紧密相关,提升了人们从事社会各项活动的效率。比如度量衡的统一,是社会治理的根本前提;二是标准化的引领作用明显。有了标准化对人们行为起到了引导和规范作用。如电池的标准化使各行业在生产电器等产品时有尺度或遵循;三是标准化的战略地位不可动摇。在环保、旅游、文化等各行业、各领域的标准化制定中,均要注重其长远性、灵活性、预见性,避免朝令夕改带来制约与损失。

3、不断加深对文字的锤炼

在《申论》的学习过程中,感觉无话可说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没有看懂题目。此后又出现超出限定字数的情形,这时主要问题在于写作功底还欠缺,没有简洁表达的能力。要解决文字能力的问题除了练习别无他法,但练习时却有规律可循。

通常问题的出现有两种,一是语法问题;二是词汇量问题。对于语法经常出现错误的考生,两个办法可供选择,返回初中课本去深入学习或者找一位文字高手帮你点拨。

词汇量欠缺通常就会出现用词错误、词不达意的情形。阅读与思考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看了精准的表达后,要有意对其在大脑中进行回顾,强化记忆使之真正消化成为你自身的储备,多次在练习真题时正确使用,便可转化为表达能力。

4、努力打造行政思维能力

《申论》到底难还是不难,其实质是看问题的角度。要说简单,只要用体制思维去分析问题,再用公文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即可!要说其难,则上有天文地理,下含鸡毛蒜皮,阅读时感觉内容广泛难以把握!

此时,就要求考生深入理解写申论就是在模拟公务员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具体工作,要增强工作能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广纳天下信息,作答才下笔千言,气象万千,说尽国计民生。

在此以2021年天津市公务员行政执法类申论试卷第3题为例进一步说明上述观点。

该题是一个对策题。其中针对2020年以旅游为主的消费行业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首个国庆长假因消费者徒增暴露出了一系列关于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短板的问题,要求考生提出对策。

该题的第三自然段尾句有一句话:“市场监督执法总队朱副队长认为,这其中既有公共服务设施硬件的短板,也有统筹调配‘软件’的缺失”

按照一些机构的说法,这既是领导出面发言,又是段落的尾句,必须要抄上!我们把这个尾句抄上去后,对于“统筹调配的软件”的含义如何理解呢?其对策又是什么呢?

这在材料中找不到直接的答案,但在行政工作,对于需要多部门多主体配合的事,统筹调配的主体就是这些部门所属的政府;其中的软件指的就是机制的建设。

因此该答案应该是:“由政府牵头,旅游、交通、市场监管、统计等部门配合,各旅游景区参与,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工作预案、明确职责分工,对疫情防控后的长假中以旅游为主消费行业暴露出的问题进行预评估,采取公布接待能力,网上预售票等方式引导以游客为主的消费者理性消费,避免因以旅游景点为主的接待能力问题而导致矛盾纠纷凸显。”

该题的作答充分体现了行政思维在答题中的运用,这种运用在对策题中是必不可少的,在概括、分析、大作文中也比比皆是。鉴于此,提升行政思维能力当然是《申论》作答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温馨提示: 1、本站资料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