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是怎么一回事,公考其实是“放过自己”
(一)公考的真相
各地的省考笔试成绩已陆续公布,有人欢喜有人愁。今年我招2排6进了面试。作为一名备战多年、三次进面的考生,直到今年,我才明白了一个比较残酷的真相——每个人都有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天花板,且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备战公考,当公考成为一件十分勉强的事情时,就应当思考是否需要调整或者继续考试。
如果长期执着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好岗位、好城市却迟迟没有上岸,或者对公考本身十分执着,认为没有公务员身份的自己是不够优秀……当我们抱有以上想法,对公考勉强到如此地步时,就应当停下学习静静思考,自己是否需要降低报岗、城市的标准,以及当下的状态是否真的适合公考这件事情。
现在公考考生一年比一年多,且从给明年各地有明显的缩招趋势,所以大部分人总是对自己不够自信,习惯把自己放在陪跑的位置,甘愿当当公考“分母”,总给自己一个明年再来的机会。
但其实真正能考上的那小部分人,他们对自己无比了解和接纳,清楚自己具备怎样的学习能力,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在选岗时选自己有把握的,一气呵成不多纠结;去考场考试时对于进面试这件事也有一定的信心,整个备考过程无比顺畅、只有行动,没有苦大仇深、自我感动式的学习。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考出高分、评论里求经验贴时,人家总能写出十分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不得不说有些高下并不是在考场中所区分出的,而是在平时的学习及心态中便早已有了结果。
可能有人会说由于专业限制只能报考三不限,岗位自己没得挑,那这便又回到了公考的真相——多次失败后就应当思考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否真的适合报考三不限,如果不适合又没有其他选择,自己是否可以选择其他考试,或者选择不考试但是依然对自己的未来信心满满。
(二)公考最怕“勉强自己”
为什么许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既焦虑又有压力,甚至到考场也状态不佳、发挥不好呢?
这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在勉强自己去学习、去公考。我们的头脑和内心其实是分离的。当头脑思考出“无论考多少年,我一定要上岸”、“我的人生只有公考上岸未来才会光明”、“学习好痛苦,但是为了上岸我再熬一下”等迫切想法时,我们内心就会产生一种下意识的抗拒,这种抗拒进一步会使人呈现心脑不一的状态,俗称拧巴。
其实不只是公考,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当它并不在我们的舒适范围内,而是处于自己内心都十分抗拒、甚至恐惧的频率时,我们不仅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最后也只会徒增焦虑。连带的,一切行动都将变的无比浮躁:比如会在听课时游神,会在刷题时烦躁,会在做套题时因分数受挫,甚至在参加模考时会过度对标他人成绩使自己焦虑。今年省考笔试前,我的状态也突然进入了焦虑频率,直到出了进面成绩,自己才明白,如果考前再放松一些,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结果吧。
(三)关于“努力”的真相
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努力”与公考上岸的人口中的“努力”是不一样的。
正常认知里“努力”总是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苦感,并且平时被各个机构灌输的大部分理念是“只有努力才能上岸”,这使得我们对公考充满了痛苦的记忆和印象。
尽管付出大量的学习与行动才有更高的概率上岸,但是相比绝大多数人,公考或事业编上岸的人他们在备考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很痛苦,他们更多的是沉浸在学习本身,只是回过头时会感慨“我当时还蛮努力的”。没错,“努力”只是一种感慨,而不是他们的日常,在平时的学习中,他们并不会充斥着自我感动与痛苦,于他们而言,学习只是一件“干就完了”的事情。
当我们学的不够好、或者行动不够踏实时,临考前总是希望自己在考试中可以多一份运气好运加持,以便让自己对公考的想象成真。但有意思的是,好运更偏爱给足够踏实的人,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原来是真的。
(四)公考需要“接纳和面对”
当我们参与省考得到成绩,那么我们就需要面对这个结果。面对结果其实就是一个自我接纳的过程。
在我们常规的认知中,结果有好有坏。比如省考进入面试便是常规认知中的好的结果,没有进面试就是一个坏的结果。但其实就结果本身而言他并没有好坏,看而在于所看人的心态。
就如前文所说, 从考场出来后,我们内心早已有了答案。所以当考试的最终结果不理想时真的有那么难以接受吗?好像并没有,人总是有一种冥冥之中说不出却还算准确的直觉,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对结果的期待会淹没直觉,期待更好结果。
那么当我们面对公考的结果后要如何接纳,接下来要如何调整、如何从新面对面试或者从新面对新一年的备考呢?好像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只有坦然面对自己,思考自己是否需要调整目标、调整学习方法、调整心态,甚至是否要继续参与公考。
(五)其实,我们可以享受公考
在以前的固有认知中,公考本身是一件令人十分痛苦的东西,所以很难让人体验到学习的轻松和快乐。
但看到他人成绩优异、考取高分,又会疑惑为什么对于别人公考反而是一件如此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自我接纳度高、内耗少的人,做事反而更加专注,可以劲儿往一处使,自然都是简简单单、顺顺利利的成功。
其实说到底,公考是一件需要我们做好一切能做好的、但不可以勉强的事情。尽管公考本身是高淘汰率高压的考试,但是这一客观事实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用竞争的心态去备考。我们可以试着做“独特”的考生,尝试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自己的内心,使自己保持接纳开放的心态,处于平静、稳定的正向频率。随着状态的稳定,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会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并将收获学习的快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该学习学习,该休息休息,无论何时都不要太过于勉强自己。如果真的感受到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极限、的的确确就是没有希望,那莫不如痛快放弃、放过自己,去做自己相比较之下更擅长的事情。
我的小组组员们也经历从最开始的一定要上岸、尝试各类事业编考试,再到现在的四处游玩、快乐学习,大家逐渐放下对考试的执着,逐渐看透了公考的本质,逐渐开始“放过自己、接纳自己”。大家开始开始享受学习、踏实行动,毕竟公考从之前的“随大流”试试变成了如今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人总是有着无限的热情和干劲。